http://www.changhai.org/articles/science/misc/pauli_misc.php
科学轶事
科学家轶事 5 (波尔兹曼和杨振宁)
波尔兹曼
不过墓碑下面有说明,从书面材料来看,第一个写出这个公式的是planck,不但如此,那个boltzmann常数k,第一个采用这个符号的,也是planck,而且不是出现在这个公式,是出现在黑体辐射公式里的。
杨振宁
再说说杨和李。杨和李当年搞出了一个热统上的“杨-李定理”,也叫单位圆定理。为此他们发了两篇论文,据说当时他们商量好了,各在一篇上排第一作者。可是几十年后都不认帐了,都说工作是自己做得多。李更绝,说“That’s My Idea”。杨经常说自己照顾李就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,可是李说杨胡说八道,到底如何,只有天知道了。
本文摘自网友向日葵空间
科学家轶事 4 (费米和施温格)
五、费米(Fermi)
6、说说fermi小时候。fermi大概小时候很聪明,高中毕业去投考pisa大学(就是斜塔那个比萨),入学考试要求个人交一片论文,fermi同学就写了一篇论声音,其中写出了一根杆震动的偏微分方程,然后用福立叶分析得到了结果。
于是把主考官下了一大跳,专门面试他,然后告诉fermi说,认为他前途无限。
有一年,在意大利召开了物理学国际会议,很多大师们都去了,好像(爱因斯坦没去),塞格雷也厚着脸皮跟着费米去了。他也没闲着,负责擦黑板,并且曾引起居里夫人的注意。她批评黑板擦得不干净。
其实塞格雷也挺强的,参加了美国那个搞原子弹的什么计划(曼哈顿计划),在还后来得了诺贝尔奖(不愧是名师出高徒啊)。不过当初他博士答辩的时候,也不是很爽。前面说的那个老家伙故意为难他,结果别人都给A,到他那就不给,最后答辩通过了,但是没得优,当时是一票否决制。气得有人说:“那些规则都是白痴定的”。
插一个玻恩在哥廷根博士答辩的故事,有人问他“如果你看到一颗星星落下来,你会怎么样?”,玻恩痛快得回答:“我会许个愿望”,看到那人异样的目光,才发现不对。搞得希尔伯特大笑不止。(看人家答辩多轻松!)
pauli有什么好学生吗? 海森堡? dirac? 好像都没有。dirac是个典型,讲课只顾自己,别人说没听懂,他就照刚才讲的原样重复 pauli ? 估计是对学生太凶了,曾经批评学生的论文, “连错误都算不上”
六. 施温格(Schwinger)
其实当时feymann的理论还是有人听懂了,一个是bethe,是他的同事,不断被他毒害,不懂也差不多了,另一个fermi,fermi以前从来没听过这个idea,但是fermi一下子就抓住了本质,不服不行啊!
本文摘自网友向日葵空间
科学家轶事 3(海森堡和费曼)
三. 海森堡
四. 费曼(Feymann)
资料辑自网友向日葵空间
科学家轶事 2(泡利)
二. 泡利(Pauli)
Pauli似乎在物理学领域是一个征服者而不是一个殖民者,他大量的工作没有发表,而是遗留在私人信件里。今天能查到的信件中,我们发现大量这样的例子,他的关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证明是写在给Jordan的信件里,测不准原理首先出现在他给海森堡的信件里,Dirac的泊松括号量子化被Hendrik Kramers 独立发现,而他指出,Pauli早就指出了这种对易关系的表示方法。或许有些天才的生命是注定短暂的,Pauli生于1900年,于1958年去世,仅比他心中帝王晚去世3年,(爱因斯坦1879-1955),他唯一的遗憾就是一生中觉得没有做出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工作。
海森堡得了Nobel奖以后经常还被他骂的狗血喷头。不过Pauli有一点比较好。他对所有人都很刻薄,不会因人而异。有次爱因斯坦作报告,做完了,Pauli起立来了句,“看来爱因斯坦不是很蠢。”
后来有人这样说:“Pauli死后,来到天堂见到上帝。上帝把他关于宇宙的设计给Pauli看。Pauli看了半天,挠了挠头,说:“居然找不到什么错。”
泡令(又常译作鲍林,美国人,德语差点很正常),在美国获博士学位以后,于1926年2月去欧洲,在索未菲实验室里工作一年。然后又到玻尔实验室工作了半年,还到过薛定愕和德拜实验室。这些学术研究,使泡令对量子力学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,坚定了他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化学键问题的信心。泡令从读研究生到去欧洲游学,所接触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专家,直接面临科学前沿问题,这对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是十分重要的。
另外,泡利讲课也不是一位好老师。他给学生上课时,常常讲着讲着就忘了自己是在上课,自顾自地在课堂上推导起公式来,把学生扔在一边。而且他的板书也很糟,从一个角斜到另一个角,字越写越小,底下学生糊里糊涂的。但他讲课时这种投入的精神也恰恰能培养出特别出色的学生。
泡利由于过去曾翻译过一本德文谈《易经》的书,并因此和吴健雄认识。他对吴健雄评价很高,并且后来也一直和吴健雄有着很亲近的情谊,在我所见到过的泡利的照片中,他和吴健雄合影的那张最精神,吴健雄也神采奕奕。
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个很神秘的无量纲常数,叫作精细结构常数,大小等于1/137。很多年来,物理学家们想对这个常数进行解释,至今未果。
泡利为此也曾花了大量的精力,可惜天妒其才,58岁就早早去世了。而他在苏黎世红十字医院去世时房间的号码正是137号。
冥冥之中,不知道有什么在主宰着我们的喜怒哀乐……
资料辑自网友向日葵空间
科学家轶事 1(爱因斯坦)
声明:科学家轶事系列转载自 洛城夜雨的博客 的转载
一. 爱因斯坦
当时是1913年,planck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,希望爱因斯坦能到柏林去进行研究工作。两人闲聊,planck问爱因斯坦最近在忙什么工作,爱因斯坦说正在做重力的理论, planck就对爱因斯坦说,”作为一个老朋友,我不得不劝你,第一这个工作估计做不出来,第二,做出来也没人信” (多亏没听planck的,否则广义相对论不知猴年马月才为人所知呢!)
8、关于poincare 和 Einstein
研究过相对论的大部分都知道,在爱因斯坦之前,其实lorentz和poinacre都已经在相对论这个方向上作了大量的工作。爱因斯坦个人对lorentz更是敬爱与尊重,但鲜为人知的是,爱因斯坦和poincare几乎完全不对路。
poincare似乎是完全接受不了爱因斯坦的的理论,虽然两个人的结果是几乎一样的。所以poincare虽然一辈子也作了不少关于相对论的演讲(按照他的说法,估计得叫poincare变换),但是从来就没有提起过爱因斯坦与相对论这两个词, (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于1905)
9、迈克尔逊-莫雷实验可以说是相对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,可是在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前,爱因斯坦并不是很注意这个实验(真的吗?),不过爱因斯坦后来对迈克尔逊的还是大大地称赞。有一次,爱因斯坦访问美国,然后跟迈克尔逊聊天,问迈克尔逊,说你对测光速这个实验为什么那么感兴趣,作了那么多工作,迈克尔逊回答道,”because I think it is fun” ,纪念那个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经费才从事科学研究的年代,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远去!